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流傳著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乎,幼兒園要學習小學的知識,家長忙著為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一場對孩子童年的掠奪正在進行。結果:忙壞了家長,累壞了孩子。
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馬拉松,
起跑快出幾秒對漫長的長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
一天,我去拜訪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同志。他講了這樣一件事:
一次,柳斌主任去某地考察教育。當地一個人非要見他,說他能讓3歲的孩子學會3000個字。柳主任不想見他。在一次考察結束時,這個人竟帶了一群3歲的孩子和一群記者在門口等他。說:柳主任,你隨便考,看這些孩子是不是能認識3000字。
柳主任說,你讓孩子和記者都回去,我單獨跟你談。
柳主任對這個人說,我相信,你的每個孩子都能認識3000字,這無非是訓練的結果,小狗訓練多次還會算算術呢!可這對孩子有什么意義?《毛澤東選集》也只有2700多個字,你讓一個3歲的孩子學會3000字,他干什么用?他會思維嗎?而你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柳主任痛心地說:這種以孩子童年為代價的“起跑”是誤人子弟的。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馬拉松,起跑快出幾秒對漫長的長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
“展望今天的教育現狀”,柳主任說,“分數承載了太多的期望;學習承受了太重的壓力;童年背負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學習活動常常遠離了學習者的現實生活;整齊劃一的學習任務,偏離了學習者的興趣、愛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異;學習活動的要求常常違背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這種現象能說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學性的要求嗎?能說是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需要嗎?”
柳主任越說越激動,他的目光中閃爍著焦慮和沉甸甸的責任。
一個在教育戰線工作幾十年的老領導,他在位時曾極力地推行素質教育,在中國許多大、中、小學的校園里,都留下過他的身影。他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如今,他退休了,可他的心還在教育上,還在孩子的成長上,他奮筆疾書,寫下《求解“錢學森之問”》。他認為:
杰出人才的培養,必須遵從青少年身體、心理的發展規律,遵從教育規律、人才成長的規律,遵從人的品德、智力、體質、情操整體性的原則。人才人才,有人有才,無人即無才,人是本源,才是枝葉。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才,先育人。
從人才成長規律看,是人有德,才為用;人無德,才為禍;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這是古往今來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育人經驗啊,杰出人才的培養也不例外。
他希望家長們從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來,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錯誤理論的誤導下走出來,不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不對孩子施加過大的心理壓力,每個家庭都要努力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創造有利于孩子愉快成長的家庭文化環境。
聽柳斌同志一席話,真有振聾發聵之感。
早期教育如果急功近利,將禍害無窮
早期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如果加入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色彩,那將禍害無窮。
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走出校門,能記住的才是教育。
仔細想一想,你一生的學習生涯,究竟給你留下的是什么?什么東西讓你記得住,忘不了,用得上?
想一想,今天的父母最看重孩子什么?不是如何做人做事,不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僅僅是智力。
嬰幼兒時期主要任務是玩,在玩耍中讓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而我們卻逼他們學。學寫字、學拼音、學外語。為了出“神童”,用大量的練習占據孩子玩的時間。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書中曾經強調的,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今天,這樣“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般的早熟的果子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一次,一對“神童”的父母來找我,神情中帶著憂傷和焦慮,他倆都是大學教授:
“我們的兒子4歲半上小學,19歲拿到博士學位?涩F在他畢業在家,天天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什么事都不干,整天悶悶不樂,我們愁死了,知心姐姐你說這是怎么回事?”
我對他們說:“你兒子該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時,你們沒讓他吃,而讓他學;想做事時,你們不讓他做,也讓他學。如今他學位是拿到了,可童年的缺少讓他只想吃,只想玩,不想做事了。”
當時,我就把盧梭的教育觀點介紹給他們: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
盧梭還說:
“為什么要讓那些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與痛苦呢?……你們絕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會后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人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時召喚他們,你們都不要讓他們沒有嘗到生命的樂趣便死去了。”
“一個人沒有快樂的童年是很不幸的,而用金錢買不回童年。”我對“神童”的父母說。
“那現在我們應該怎么辦?”
“把成人當作成人。你們的兒子已經過了18歲,是成人了,你們就要把他當成成人看待,放開手,讓他自由,讓他自己去面對生活,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他的快樂不是你們能給他的,而是他自己在實踐中產生的。別為他擔憂,把他看成一個普通的孩子,看重他的能力。”
在一次青年人才培養的論壇中,一位長期從事“杰出兒童”培養的專家介紹一個事實,她去美國跟蹤了幾十名“少年班”的“神童”,絕大部分人發展一般般,有個別人還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她認為,這種急功近利人才培養的方式是違背人成長的規律的。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人民教育》雜志原總編輯傅國亮講了這樣一件事:印度一個叫辛格的4歲孩子,參加馬拉松比賽,跑完了42公里。5歲時,他的家人準備讓他跑50公里,超過馬拉松。正當人們在興奮地迎接“馬拉松神童”誕生時,印度政府出面干預了。政府派人封鎖了50公里長跑的道路。他們說:我們寧愿要個普通的孩子,也不要神童。印度政府這種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實在令人欽佩。
這個故事使我想起幾年前媒體熱炒的一個中國幾歲的小女孩,從海南跑步來北京,她的父親騎車“督戰”,聲稱要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引起嘩然,許多人認為,這簡直是對孩子童年的摧殘!
盧梭說:“我們同情兒童的命運,然而應該同情的卻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更大的災禍全是我們自己咎由自取的。”
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誤把人生的長跑視為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無知,錯把孩子看成學習的機器;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
如果我們不盡快覺醒,那些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最終將輸在“終點線”上。
我們不想看到那一天。
在人生的路上,任何時候出發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