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閨蜜跟我講了件很驚悚的事,她的鄰居,本來家庭很幸福,有個正在上四年級的女兒,但是前不久,她女兒突然失蹤了,只留下一封“遺書”:我真的是受不了,每天總是聽你嘮叨嘮叨,真是快煩死了,好吧,我走了,這樣你就省心了。
一家人發瘋似地到處找女兒,半個月后,終于找到了,但女兒卻變得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檢查后醫生說是孩子出走期間,遇人不淑,導致嚴重的精神創傷……想起曾經那活潑可愛的女兒,如今因自己變成了這幅模樣,這位媽媽后悔得整日以淚洗臉。
聽完這些,人都感覺懵了。因為平時我也喜歡嘮嘮叨叨,總希望通過自己反復的話語,叮囑別人完成我認為對的事情,以此表達與釋放自己的期望與焦慮。
其實每日看似關心的重復嘮叨,對孩子來說,沒有起到絲毫教育作用,卻像是把利劍,給孩子諸多不良影響呢!
1.阻礙獨立思考能力與創造力的形成: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自我體驗的過程,他去聽、去看、去摸這個世界,然后思考著,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言行。“嘮叨”即是一種不斷打破孩子自我體驗過程的行為,否定孩子有自我思考調整的能力。
我們不斷地在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給他一個正確答案,卻沒有給孩子空間與時間自己想一想他想要怎么做,他為什么要怎么做,思考與創作的過程被“嘮叨”所代替與打斷了。
2.孩子安全感缺失,自信心不足:“嘮叨”中的話語很多都是一個對孩子進行負面評價、貼標簽的過程,回想一下我們平時經常嘮叨的話,里面經常充斥著“你不要”“你怎么還”“你看看別人”等充滿了否定與對比的話語。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長期在負面的指責與對比中成長,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與鼓勵,內心容易產生 “我總是不能讓爸媽滿意”“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意識,本該從父母這里得到的安全感被剝奪,自信心也在“碎碎念”的指責中被一點點粉碎。
3.容易激發孩子叛逆心理,形成反效果:父母在嘮叨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不斷運用權威鎮壓孩子的過程,家長們站在真理的制高點,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將孩子的自我表達判斷為“找借口”,失去了對孩子的傾聽與尊重。
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們反抗的其實不是父母,而是沒有尊重與理解自己的“權威”,“嘮叨”的父母在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過程會更加“沖突連連”,埋下隱患。
4.影響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一些孩子會因模仿父母這種“嘮叨”的表達方式,難以形成簡潔有力、邏輯性強的表達方式;而另一些孩子則在“嘮叨”的長期壓迫下失去練習表達自我的機會,而逐漸喪失表達自我的能力,或認為表達與爭取是無效的,而變得自我封閉,不懂得如何拒絕他人,消極應對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5.影響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話語意思的理解很有限,但是對父母話語的語氣以及表情會極為敏感,我們常說“一個被愛過的人才懂得如何愛別人”,長期在苛責、冷漠、厭煩的語言氣氛下成長,語言中傳遞的情感過于單一,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負面情緒,逐漸關閉感知各種豐富情感的大門,在今后的人生中也變得對負面的指責極為敏感。
6.破壞親子關系與家庭氛圍:我相信從前面五點大家已經可以看出,“嘮叨”使孩子從父母身上得不到肯定、安全感、溫暖,那么首先孩子就變得不信任父母,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向父母傾訴,當孩子在家庭里找不到支持與溫暖,他會選擇將自己的心封閉起來,或是將這些在家里無法滿足的需求向外投射,產生諸如“早戀”“交友不慎”等新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嘮叨?不嘮叨的話又該如何教育與引導孩子呢?
1.反思一下自己嘮叨的原因:許多家長其實也能意識到嘮叨并不能使孩子聽話,但是自己卻無法控制,仿佛說夠了自己才感到安心。
這是因為嘮叨的內在原因是父母將自己過度的焦慮與不安發泄到了孩子身上,而這些焦慮可能來自父母對孩子的過高期待、完美主義、過度關愛,也可能由于父母對自身的不自信與不滿意,需要依靠孩子的完美來增強自己生活的滿足感。
另外一些父母的童年也是在嘮叨與苛責中度過,成年之后習慣性將這種表達方式用于自己的孩子身上,當父母找到自身焦慮的來源,才能從根源上控制嘮叨。
2.角色互換: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互換角色,體驗被嘮叨的感覺,也可以回顧一下自己被他人嘮叨的經歷,例如兒時被父母嘮叨、工作中被領導嘮叨等,這些方式都可以讓父母更加深刻地體驗一把孩子被嘮叨時的感受,了解后才有理解,理解產生改變的動力。
3.改變表達方式:可以和孩子溝通,共同制作提示文字、圖畫、表格,或約定非語言動作(眼神、拍肩)等方式代替語言上的叮囑。
4.身教重于言傳:我表嫂經常在我面前指責她女兒拖拖拉拉,對時間毫無概念。她女兒回一句:“你自己不一樣,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由此可見,模仿的力量永遠大于單純的說教,想要孩子改變,請自己先做好榜樣。
5.設立規則:家長可在親子相處融洽的時刻,與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規則,詳細制定獎勵與懲罰機制,讓孩子在一個不反抗、不被指責的環境下先明確父母的期待,以及不同行為可能會帶來的獎懲,但設立規則的過程必須孩子共同參與制定,如在實施過程中發現某些條約過于理想化,可及時調整,一旦實施就必須堅定的執行,用規則代替嘮叨,用預防代替事后指責。
6.善于傾聽與表達,點到為止: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實際影響,例如“現在是七點二十分,如果你不能加快速度把早餐吃完,我們可能會錯過七點半的校車,這樣今天你和我可能都會遲到了”,而不是“你不要玩了,快點吃!”。
親子溝通中,要點到為止、留有余地,給孩子自己思考與想象的空間,孩子對于自己的問題也許有更多的解決辦法,比起很快給出我們所謂的“正確答案”,為何不給他們一點時間自己思考一下,或是與孩子共同探討,建立尊重、民主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