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落實國家、省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蘇政辦發[2013]85號)和《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縣(市、區)監測指標》(以下簡稱“監測指標”)精神,結合貫徹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蘇政發〔2012〕148號)要求,現就我市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與人才強市戰略,以建設區域教育中心為引領,以創建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示范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為抓手,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推進 “兩個率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二、奮斗目標
到2020年,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高水平普及學前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支持在徐高校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全面達到省定教育現代化指標要求。
三、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到2015年,對照省定《監測指標》,云龍區、鼓樓區、泉山區綜合得分達90分以上,建成省教育現代化縣級示范區;銅山區、賈汪區、沛縣和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得分75分以上,豐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綜合得分達60分以上。
第二階段:到2018年,對照省定《監測指標》,云龍區、鼓樓區、泉山區綜合得分達92分以上,銅山區、賈汪區、沛縣、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得分達90分以上,豐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綜合得分達75分以上。銅山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16年,賈汪區2017年,沛縣2018年建成省教育現代化縣級示范區。
第三階段:到2020年,對照省定《監測指標》,全市所有縣(市、區)單項指標實現程度達80%,綜合得分均達90分以上。豐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建成省教育現代化縣級示范區。
四、重點任務
(一) 高質量高水平普及學前教育。強化政府職責,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和示范區建設,圍繞“增量提質”總體思路,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扶持并規范民辦幼兒園,強化農村幼兒園和城區薄弱幼兒園建設管理。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工程。加快新建、改建普惠性幼兒園進程,到2015年,全市新建、改建幼兒園298所,所有幼兒園均為合格幼兒園,90%左右的幼兒在公辦幼兒園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就讀;到2020年,幼兒園服務區制度初步建立,學前1年免費教育基本實現。推進學前教育提優工程。加大優質幼兒園創建力度,到2015年,省優質幼兒園達到70%,到2020年,達90%以上。推進學前教育內涵發展工程。全面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和育兒觀,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加快推進學前教育課程示范基地建設,加大對幼兒園保教工作的指導力度,全面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到2015年,所有縣(市、區)建成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
(二)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編制實施新一輪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實施義務教育學,F代化建設工程,對照省定義務教育學,F代化辦學標準,加強每一所學校的軟件、硬件建設。對生均教育教學資源不達標的學校,要采取調整施教區范圍、縮減招生規模等措施使其盡快達標。實施薄弱學校提升工程,加大對城區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和辦學點的扶持力度?刂茖W校規模,原則上小學班額不超過40人、初中班額不超過45人,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推進小班化辦學。健全校長和教師合理流動機制,提高優質高中招生指標生比例,嚴格控制擇校生數量。到2015年,所有縣(市、區)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要求,7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省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求,5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現代化辦學標準。到2020年,所有縣(市、區)達到省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現代化辦學標準。
(三)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優化普通高中布局,消除超規模、大班額現象。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引導學校結合自身辦學傳統和學科優勢,打造辦學特色;發揮名校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四星級高中在其他普通高中舉辦“特色班”、“實驗班”。加強內涵建設,健全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完善四星級高中教學水平視導督導機制,形成覆蓋所有普通高中的質量監控機制。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推進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現代化實驗教學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加大優質高中創建力度,到2015年,全市新創建四星級高中13所,35%以上的普通高中達到省四星級標準,90%左右的普通高中達到省三星級以上標準;到2020年,基本實現優質普通高中全覆蓋。
(四)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穩步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辦學體制、發展方式、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以高校、職業院校和龍頭企業為主體,集中力量打造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職教集團,構建中職、高職、本科有效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通過集約發展推動品牌建設。加強專業建設,加快實訓基地建設的提檔升級,推進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深入推進校企一體化辦學,擴大中高等職業教育聯合培養規模,推行中等職業教育“2.5+0.5”、5年制高等職業教育“4.5+0.5”人才培養模式。到2015年,建成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8所;2020年,建成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15所,中高等職業學校95%左右的專業課內容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要求銜接,基本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五)增強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服務發展能力。鼓勵在徐高校發揮學科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競爭、特色發展,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支持在徐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培育建設一批代表學科發展方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前景好、潛力大的優勢學科。支持在徐高校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項目以及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建設,加強人才聯合培養、融合發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和技術中心,完善人才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雙向流動機制,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緊密結合,圍繞徐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完善自主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相配套的高?萍紕撔麦w系。加強礦大科技園、師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等研發創業基地建設,圍繞工程機械、能源資源、食品加工、物聯網和文化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領域,廣泛開展專利研發和自主創業。支持在徐高校教學聯合體建設,完善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實現資源深度優化與共享,并逐步把蘇北和淮海經濟區高校納入聯合體輻射范圍。
(六)廣泛開展社區教育。推進數字化學習型社區建設,在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分別舉辦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居民學校,建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服務平臺。因地制宜開展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城市社區教育著重開展公民道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成人學歷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農村社區教育著重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知識培訓。采取有力措施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語言文字服務體系。到2015年,城市社區登記在冊的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培訓率分別達65%和50%,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率達35%,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率達45%;到2020年,城市社區登記在冊的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培訓率分別達到80%和60%,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率達40%,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率達55%。
(七)進一步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升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實施中小學布局優化工程,制定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結合學齡人口變化和城鎮化建設,加快中小學建設步伐,2013-2015年全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29所,新建、改擴建學校須達到省定現代化學校標準,滿足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完善新建小區配套學校(幼兒園)建設相關制度,配套學校(幼兒園)作為公共教育資源應當由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與新建小區其他建筑設施同步規劃建設、同步設計、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扎實推進校舍加固重建新三年規劃,2013-2015年全市加固重建校舍421.8萬平方米,中小學校舍全部達到國家抗震設防標準。加強工程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建立健全中小學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實現中小學校舍安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動態更新機制,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三通兩平臺”建設。加大教育數據中心、資源中心和應用中心建設力度,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強化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核心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到2015年,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達標率達85%以上;到2020年,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達標率達90%以上。
(八)提高素質教育實施水平。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深化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加強中小學課程建設,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響的精品課程,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數達到班級數的50%左右,在校生每學年選修不少于1門校本課程。深化“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策略”等領域的研究,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教改經驗。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小學、初中、高中等各學段的質量監測制度,完善各學段、各環節的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形成質量檢測與分析的大數據系統,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辦法,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全面落實課程安排公開制度,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堅持健康第一,開齊上好體育課、藝術課及各類實踐課程,開展體教結合和陽光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鍛煉時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1項藝術特長和2項體育運動技能。完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公告制度和體質健康促進工作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優秀率分別達90%和10%以上。高度重視學校文化和特色建設,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教育內涵,形成鮮明辦學特色和獨特辦學風格。
(九)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教育現代化要求,核定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和管理人員、衛生保健等教學輔助人員,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落實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政策。根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生源變化和學校布局調整等情況,定期調整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按規定比例適當增加專任教師編制。推進校長教師專業發展,建立校長任職資格準入和新任校長崗前培訓制度,開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試點;建設教科研訓“四位一體”的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健全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和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到2015年,幼兒園教師大專率達90%、小學教師本科率達60%、初中教師本科率達95%,初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教師研究生學歷(學位)比例分別達5%、12%和20%以上。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名師培養工程,鼓勵設立名師工作室,發揮名師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引進教育領軍人才,對地方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引進高層次人才,在編制上優先安排。實施“優崗計劃”和農村學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農村學校優秀教師補充機制,通過設置特級教師特殊崗位,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有潛質的教師開展定向培養培訓,力爭到2015年,每所農村中小學都要有市級名優骨干教師,全市在職特級教師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比例達2‰,中高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分別達68%和78%;力爭到2020年,每所鄉鎮中心初中和小學都有1名特級教師,中高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分別達75%和85%以上。按照不低于中小學、幼兒園核定教師工資總額(含績效工資)1.5%安排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學校年度公用經費總額用于教師培訓的部分不低于5%。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對教師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
(十)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健全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推進管、辦、評分離,完善治理結構。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推進初高中分設,普通高中不得舉辦或變相舉辦初中學;虺踔邪,到2015年,形成市主城區普通高中由市統一舉辦管理、義務教育學校由區統一舉辦管理的格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積極探索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集團化發展的辦學模式,各縣(市、區)組建若干個教育集團,集團內部學校統一學科進度、教研活動和管理要求,實行捆綁考核,快速提升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推進學前教育資源股份制、集團化發展。到2015年,主城區重點扶持建設4-5個幼教集團,打造徐州幼教品牌。進一步落實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制定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獎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通過制定實施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出資辦學,并享受招商引資的政策待遇,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保障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待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崗位管理制度,堅持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深化教師績效工資改革,促進績效分配向骨干教師、一線教學崗位和長期在農村偏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傾斜,真正拉開獎勵性績效工資差距。以“縣有校用”為導向,加快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健全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結合義務學校集團化辦學,探索起始年級教師通過電腦派位方式,實現常態流動。校長在同一學校連任一般不超過2屆,教師包括骨干教師原則上按照每年不低于15%的比例進行交流。城區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職務(職稱),須有在農村學;虮∪鯇W校任教2年以上的經歷。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進,大力推進“招校引教”,吸引海外知名教育機構來徐投資辦學;鼓勵、支持品牌學校與國際知名學校開展合作辦學,重點扶持建設2-3所國際學校。拓寬對外交流渠道,加快引進世界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管理經驗。
五、職責分工
(一)市有關部門職責。
1、市教育局。牽頭負責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和落實年度目標任務,指導和督促各地、各校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教育現代化建設考核評估辦法,組織開展年度考核評估工作。
2、市編辦。按照教育現代化建設要求,結合生源變化趨勢和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求,科學核定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等教師和管理人員、衛生保健等教學輔助人員,落實公辦幼兒園、中小學、職業學校等機構編制標準,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布局與結構的要求。
3、市發展改革委。將教育現代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項目,在規劃中優先安排,保證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推動教育布局結構的優化完善,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布局與結構的要求。
4、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管理,在信息化建設項目中統籌考慮教育發展需求。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信息化水平的要求。
5、市科技局。制定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支持引導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推動高校應用研究成果轉化。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產學研結合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的要求。
6、市財政局。統籌安排上級轉移支付和本級教育經費,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督促各地將教育現代化所需資金足額納入預算,并按序時進度安排,確保教育經費符合“三增長”法定要求。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投入水平的要求。
7、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促進人才引進、教師流動等相關政策,支持學校在高層次人才引進、職稱評聘等方面擴大辦學自主權。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師資水平的要求。
8、市規劃局。指導各地在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規劃建設中配建學校,優化學校布局和建設規模。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布局與結構的要求。
9、市國土資源局。把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各級各類學校用地指標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先保障教育用地供給。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布局與結構的要求。
10、市城鄉建設局。指導各地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學(幼兒園)新(改擴)建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指導各地加強新建小區配套學校(幼兒園)建設,確保配套學校(幼兒園)與小區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
11、市審計局。加強對各縣(市、區)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和審計,確保教育現代化各項資金落實到位。
12、市統計局。配合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年度監測,共同做好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數據發布工作。
13、市外辦。支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協同做好學校國際合作交流、教師參加境外培訓和外籍教師管理等教育涉外工作。重點落實指標體系中有關國際化水平的要求。
14、其他部門。其他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教育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
(二)縣(市、區)人民政府職責。
負責制定本地區教育現代化建設年度目標和實施方案,統籌推進、指導督促本行政區域內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重點圍繞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組織攻關,確保按序時進度完成教育現代化建設任務。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縣(市、區)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教育、編制、發改、經信、科技、財政、人保、國土、規劃、建設、審計、外事、統計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教育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指導督促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各地要把教育現代化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調研摸底,掌握本地區教育現代化達成度。各級政府常務會議每年專題聽取1-2次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各地建立目標管理制度,制定創建方案,排出建設項目和進度安排,落實各部門創建責任,確保創建任務按序時進度完成。
(二)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各級政府要落實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多渠道籌措教育現代化建設資金,確保教育經費符合“三增長”法定要求。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足額征收、全額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管理,落實土地出讓收益10%計提教育資金政策,并全部用于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形成重點向學校內涵建設、課程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投入的導向,逐步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并建立與財力狀況、辦學需求和物價水平聯動的穩定增長機制。按照普通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6至8倍的標準,安排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達到小學教育標準的50%以上。建立教育債務化解控制機制,積極化解高中階段教育學;窘ㄔO債務。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擴大資助范圍,提高資助標準。強化經費使用管理和績效評估,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三)完善考核機制。研究制訂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評估細則,建立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和年度報告制度,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年度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縣(市、區)科學發展目標考核,按照序時進度和目標任務達成情況進行考核獎懲,以年度目標的達成確保全市按序時進度完成教育現代化建設任務。